干好土壤修复精细活 这几大要素缺一不可

时间:2018-03-14文章来源:未知阅读次数:

  自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出台以来,业界就盯紧了这个投资大,周期长的蓝海产业。近期,土壤修复领域更是一片“春风得意”,虽然起步晚,但是政策好;虽然困难多,但是潜力大;虽然技术要求高,但是市场驱动强。

  有机构预计,土壤修复将在“十三五”末期彻底爆发。而业内人士对于土壤修复发展普遍持肯定态度,毕竟在发达国家,土壤修复产业产值占环保总产值3成左右。在中国,这个数据却连3%都不到,可见发展潜力值得挖掘。

  另外,我国土壤修复已经初步确定了产业格局,提早入场的各大环保企业更是率先收获了红利。不过,纵观整个土壤修复行业的态势,未能立即进入爆发阶段也并非没有缘由。如何保障土壤修复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,是一道必答题。

  长期以来,工业化发展,农业发展都带来了一定污染。其中,土壤污染是其中最具隐蔽性的,所以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积累至今。换言之,情况复杂,涉面广,土壤修复起来对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更高,对刚起步的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  同时,土壤修复产业环境监管基础薄弱,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有待提高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土壤污染源识别,土地排查以及风险评估和施工验收等环节,我国土壤修复市场仍待强化。而且,部分土壤环境预警以及防控机制亟须建立。

  如果说,在起步晚的背景下,基础条件薄弱还需要时间来夯筑,那么监管体系就需要加速完善了。我国正站在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监管转型的十字路口,土壤修复更是一个精细活儿,用“硬手段”施压,用“全覆盖”监控能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。

  相关专家还建议,要完善土壤修复标准,构建稳定的商业模式。也就是说,在土壤调查、土壤环境监测、土壤污染评估、土壤修复设计等板块,更具规范性。同时,也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。

  那么,令很多从业者望而兴叹的“成本”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案呢?

  众所周知,土壤修复投入资金大,运营周期长,不少从业者没被技术门槛拦住,却在资本门槛外叹息。虽然,我国建立了土壤专项资金,也有地方直接出资进行土壤修复,但仍不是盘活土壤修复市场的最佳途径。

  环保产业正在全面走向市场化,土壤修复也需要更强劲的经济杠杆撬动万亿产值。专家称,从“企业污染,国家买单”的困境中脱离出来,坚持“污染者”付费原则,立法健全监管企业责任体系是当务之急。

  在此基础上,政府可以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壤修复,并且鼓励创新融资方式。例如,发展绿色信贷,加快政企合作PPP模式推广,或者支持企业对于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认购等等。

  总的来说,土壤修复需要运用综合型手段,也需要加强生态调控,这是一个长期过程。因此,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政策支持,离不开技术革新,离不开资本开道,也同样离不开精细化监管。